大家好
我是小老闆Jimmy,西班牙Coosur橄欖油的進口商。有時候會有人問我,哪種油比較好呢? 到底要買哪種油又可以煎煮炒炸,又可以照顧到健康?
我必須老實地說,我覺得沒有一款油是十全十美的,但如果真的要我選,針對台灣人的烹飪和飲食習慣,還有營養成分的要求,"好的特級初榨橄欖油",會是我的第一選擇。
了解更多
大家可以先參考這表格,下面有更詳細的說明~
下面
我就針對台灣常見到的14種食用油
做出優缺點的分析
棕櫚油(棕油)
棕櫚油目前是全世界使用量最大的食用油,在台灣也是,台灣一半的進口食用油都是棕櫚油。雖然超市買不到,但是放眼所及的加工食品,從洋芋片、巧克力、冰淇淋、奶粉、麵包、蛋糕,都要用到棕櫚油,棕櫚油的產能很大,相同面積下,產量是大豆油的10倍,目前是世界產量第一大植物油。
原料:棕櫚果肉
原料產地:馬來西亞、印尼
榨油方式:物理壓榨及物理精煉
發煙點:232度
優點:含有抗氧化物維他命E及胡蘿蔔素,油不容易變質,所以被利用於長時間的高溫油炸及反覆加熱,洋芋片等油炸加工,都採用棕櫚油來長時間油炸
缺點:從營養角度來看,對人體健康不好,超過45%的充沛飽和脂肪酸對心臟心血管很不好,號稱植物中的動物油,容易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。長時間被拿來高溫及反覆油炸處歷過的棕櫚油,也有致癌的危險
大豆沙拉油:
世界第二大植物油,棕櫚油竄起前,產量和知名度最高的烹飪油,家家戶戶還有外面的餐廳,都有用過大豆沙拉油
原料:大豆
原料產地:中國、美國、巴西
榨油方式: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240度,可以高溫加熱
優點:價格便宜
缺點: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(ω-6亞麻油酸)含量達到4成,雖然是人體必需且無法自行在體內製造的必須脂肪酸,但按照近年的研究,攝入過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(ω-6亞麻油酸),會在體內產生很多自由基,並且在體內轉換成花生四烯酸,容易引起心臟、心血管疾病、癌症、過敏或異位性皮膚炎
特級初榨橄欖油
特級初榨(Extra Virgin)等級的橄欖油,純粹只用物理方式壓榨,沒有使用任何化學物提煉,非常健康。橄欖多酚還可以抗氧化。特級初榨(Extra Virgin)等級的橄欖油採用低溫冷壓,可以保留許多營養素及風味。是一款可以生飲、涼拌及中式烹飪煎煮炒炸都可以適用的食用油。
原料:橄欖果實
原料產地:西班牙、義大利、希臘
榨油方式:純粹物理冷壓(特級初榨等級)
發煙點:200
優點:富含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(ω-9油酸)含量達到7成,對心血管負擔低。橄欖多酚抗氧化。煎煮炒炸還可以生飲涼拌。
缺點:價格稍高
芥花油
經由加拿大育種改良後的低芥酸芥花籽製作而成,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(ω-9油酸)含量達到6成,飽和脂肪酸低於10%,脂肪酸組成比例來看,非常優秀
原料:芥花籽
原料產地:加拿大、中國
榨油方式: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240度,可以高溫加熱
優點:價格便宜、脂肪酸組成比例佳、美國心臟協會推薦
缺點:加拿大芥花種後來經過基因改良成耐農藥品種,因此有農藥過量的疑慮。種籽油需要經過己烷的化學提煉也需要注意。
亞麻籽(亞麻仁)油
近年流行的烹飪油,以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(ω-3次亞麻油酸)著稱,比例高達55%,可以彌補現代人對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(ω-6亞麻油酸)過度攝取的問題。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(ω-3次亞麻油酸)是轉化為EPA和DHA的重要元素,缺乏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(ω-3次亞麻油酸)可能會導致體內發炎、過敏、異位性皮膚炎、糖尿病、癌症、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壓、骨質疏鬆症
原料:亞麻籽
原料產地:加拿大、中國
榨油方式:物理壓榨或是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102度(極低)
優點: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(ω-3次亞麻油酸)平衡現代人過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(ω-6亞麻油酸)
缺點:不適合中式料理煎煮炒炸,保鮮期極短,需要冷藏進口冷藏保存,極容易變質,常常未妥善進口後,產品已經失去營養價值。吃太多會引起胃脹氣和腹瀉
紫蘇油
比亞麻籽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(ω-3次亞麻油酸)含量還要多,而且沒有亞麻籽油容易產生的苦味,有號稱植物魚油的美稱
原料:紫蘇籽
原料產地:中國、日本、韓國
榨油方式:物理壓榨或是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107度(極低)
優點:豐富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(ω-3次亞麻油酸)平衡現代人過多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(ω-6亞麻油酸)
缺點:不適合中式料理煎煮炒炸,保存期限極短,部分廠商會添加抗氧化劑以延長保存期限
玉米油
原料:玉米胚芽
原料產地:美國
榨油方式: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230度
優點:便宜、發煙點高
缺點:有很大機會採用基因改良玉米製油,對健康影響不明。大量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(ω-6亞麻油酸)含量,容易在體內轉換成花生四烯酸,引起發炎反應,導致過敏、異位性皮膚炎、心血管疾病
葵花油
與大豆沙拉油和玉米油者兩個價位差不多的便宜的植物油相比,葵花油的飽和脂肪酸最低,算是便宜植物油裡面,對心血管比較友善的油。
原料:葵花籽
原料產地:烏克蘭、俄羅斯
榨油方式: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245度
優點:富有維他命E,是天然的抗氧化劑,可防止油脂腐敗,可安定情緒,對皮膚老化也有調節效果
缺點:長期食用有可能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,引起肝細胞氧化和纖維化,肝不好的人少吃
玄米油
原料:米糠、米胚芽
原料產地:美國、亞洲、非洲、歐洲
榨油方式: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255度
優點:適合中式料理,可以大火煎煮炒炸。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(ω-9亞麻油酸)和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6(ω-6次亞麻油酸)比例接近1:1,算是人體對於這兩種脂肪酸的平衡要求最接近的植物油。含γ-榖維素,幫助降低血中總膽固醇,還有保護腸黏膜及抗氧化的功效。
缺點:要選擇具有完善設備的大型可靠油廠,才能獲得品質穩定的玄米油
花生油
台灣的花生油是很有名的,多元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達到8成,發煙點高,適合中式料理的煎煮炒炸
原料產地:台灣
榨油方式:焙炒後蒸煮,並用物理壓榨
發煙點:約225度
優點:香氣濃烈且脂肪組成比例好,
缺點:昂貴,許多小廠生產,且原料容易有黃麴黴菌,大多小廠生產,品質需要把關
芝麻油
芝麻油也是台灣的強項,通常都要經過焙炒後蒸煮後,用物理方式榨油
原料:芝麻
原料產地:泰國、印尼、緬甸、印度
榨油方式:機械壓榨 + 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177 度
優點:香氣濃烈,很有個性,芝麻裡面的芝麻素還可以幫助入睡,含有多酚的木質素、維生素E對心血管很好
缺點:昂貴,許多小廠生產,品質良莠不齊,需要把關。台灣的芝麻油大多重烘培,香氣太過焦香
椰子油
飽和脂肪酸達90%以上,比豬油還多,不適合經常食用,除非您在執行生酮飲食。近年盛行的生酮飲食,就以椰子油來製作防彈咖啡。椰子油是一款專家們眾說紛紜的食用油,有的專家覺得不可多吃,有的專家則覺得他是一款很好的食用油。
原料:椰子果肉
原料產地:東南亞
榨油方式:機械壓榨 + 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177度 (未精煉)、約232度 (精煉)
優點:獨有的月桂酸(中鏈飽和脂肪酸)容易被人體吸收,不容易囤積在體內
缺點:味道強烈。飽和脂肪酸極高,雖然一部分是月桂酸(中鏈脂肪酸),但另一部分其他非中鏈飽和脂肪仍會對心血管造成負擔。菲律賓等大量使用椰子油的國家,心血管疾病罹患率雖然不高,但仍不建議大量食用。未精煉的的椰子油不適合油炸,但精煉過後的椰子油則喪失了許多營養成分。
豬油
早期台灣常用的食用油,香氣四溢,但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有負擔,應該謹慎攝取
原料:帶有豬脂肪的組織
原料產地:台灣、東南亞、美國
榨油方式:油炸法、水煮法
發煙點:約180 度
優點:極耐高溫,非常適合煎煮炒炸,增添料理風味,原料取得方便,可以在家自製。
缺點:有增加膽固醇風險,飽和脂肪多,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
苦茶油
原料:苦茶籽
原料產地:中國、台灣
榨油方式:油壓榨油法、螺旋榨油法、化學溶劑精煉
發煙點:約250度
優點:富含大量的單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9(ω-9油酸),有東方橄欖油的美稱,相傳有護胃功能,改善胃食道逆流,但無明確證據,油中的角鯊烯可以幫助傷口癒合
缺點:價格貴,現在大部分的苦茶籽都來自於大陸,台灣產的極少
這樣大家應該清楚
要選擇怎樣的油款了吧?
點下面連結了解更多